首页 > 论文 > 同义词辨析_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同义词辨析_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3-04-19

论文导读::同义词辨析,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同义词辨析
 

都是洗涤义。《广雅˙释诂二下》:“沐、浴、濯,洒也。”“盥、洗”,义也同。《后汉书、崔姻传˙达旨》:“故土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注:“盥,洗也。”

[辨析]“沐”指洗头。《说文˙水部》:“沐,濯发也。”古人留长发,很注意洗头。古籍中这一类记载比比皆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辞焉以沐”,借口洗头,不见客。《僖公二十八年》:“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庄子˙天下》:“沐甚雨”,《田子方》:“老聃新沐”等等,都为其例。洗头要求明清、洁净,故引申有洁净义。《韩非子˙难三》:“知下明则见精沐。”又为芟除义。《管子》:“沐路旁之树枝,使无尺寸之阴。”头在人体的最上端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冲洗时是名副其实的首当其冲。故有“沐雨”、“沐恩”、“沐食”之说。这些“沐”,已抽象化,为蒙受义,褒意。

“浴”,洗身体。《说文˙水部》:“浴,洒身也。”《庄子˙天运》:“夫鹄不日浴而白。”·这是指身子白。《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而后冠,“浴”而后衣,一头一身,分明不同。引申于抽象方面,为修养德性。《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可与“沐”连用,也是蒙受义。《史记˙乐书》:“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

“盥”,洗手。《说文˙皿部》:“盥,澡手也”论文网站。字从臼、从水、从皿。“臼”即“掬”的古字。皿是盛水器,上古一般用yí。(电脑上找不出这个字。意思是: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像瓢。写法是:“医”字的外框,内有一个“也”字。)会其意为两手捧着水在器皿中洗涤。汉王充《论衡˙讥日》:“盥去手垢。”段玉裁说:“古人每旦必洗手,而洒面则不必旦旦为之也。”(见《说文˙皿部》“盥”注)可见古人洗手颇勤。引申为名词,盛水器。北周庚信《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承姑奉盥。”其它数词无此用法。

“濯”,是一个通用的词,泛指洗涤。段玉裁《经韵楼集˙诗“执热”解》云:“濯训涤。沐以濯发浴以濯身,洗以濯足皆得云濯。”它既是一个浑泛之称,我们便不能也不必要率意把它指为洗身的哪一种专称;而上述洗身的各种专称,若改为“濯”,则各自的特点便会泯灭。同时,上面所说,不过还是洗人,“濯”也可以用于洗物。《孟子˙离娄上》有儒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里不可用“沐、浴、濯”。

“洗”,本仅指洗足。《说文˙水部》:“洗,洒足也。”《汉书˙英布传》:“至,汉王方踞床洗,而召布入见。”颜师古注:“洗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濯足也。”扩大之,也指洗手。《晋书˙王祥传》:“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实际上,身体各部分都可称洗。如“洗儿”(洗婴儿)、“洗耳”、“洗头”、“洗沐”等,它很早就成会洗涤义的通语了。也可用于洗物。《庄子˙则阳》:“掘之数仞,得石椁焉,洗而视之,有铭焉。”与“濯”比,“洗”的适用范围更大,如“洗心”、“洗城”一类的比喻用法就为“濯”所无。这些都证明了“洗”是这一义的大名、正名。

[小结]“沐”,洗头;“浴”,洗身;“盥”,洗手;“洗”,洗足;“濯”,浑指词。从发展情况看,“洗”的使用范围最大,“濯”其次,余三字始终较窄。

 

 

  • 展开剩余30%内容 »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