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合作意识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素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本文从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的取向阐述了培养合作意识的的必要性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合作意识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一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合作意识;培养
合作意识作为一种较深层的心理现象,支配着个人的一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影响和制约社会秩序的形成和运作。
对合作意识的培养,教育界尚缺乏研究,还未形成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造成合作意识仍然是整个国民意识中较为淡薄的一种意识,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成为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里试图从学生的成长环境、传统教育模式入手,分析学生合作意识的整体状况,进而探讨对学生合作意识进行培养的一般方法,最后,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探讨如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 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学生合作意识的状况有根本性影响
当前,学生的成长环境从整体看,不利于合作意识的形成。
首先,家庭环境妨碍学生合作意识的萌芽和发展。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着根本影响。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绝大部分家庭成为独生子女家庭,这种家庭结构从总体上看,对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合作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利的。体现为:(1)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关注和爱护,在大多数情况下,其需要总能得到满足,这造成大部分独生子对外界缺少关心和关注,在亟须合作的人际关系上,对合作对象的意向的反应并不敏感,从而妨碍人际沟通,更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采取必要的合作行为。(2)不少家长在教育子女上存在误区。出于保护子女和教育子女自我保护的需要,不少家长在有意或无意间,培养起了子女的防御本能或攻击本能,其结果是子女自我封闭,缺乏在人际关系中主动展示自我的优点和缺点的勇气,或者更多关注别人的缺点而忽视别人的优点,这无疑会妨碍子女的合作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大部分学生无法直接感受到其赖以成长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亟须合作的一面,从而缺乏形成合作意识所必须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而言,由于年龄和学习生活的限制,不可能广泛地直接参加社会生活活动,因此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大部分只能来自于家长的零碎的介绍或间接从家长的社会生活中进行感受,这无疑是片面的和肤浅的,它不但无助于形成合作意识,反而妨碍合作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再次,社会文化环境存在不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合作意识的因素。处于成长时期的学生,已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重大影响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多元化现象,使学生在价值观念的选择和形成上无所适从。论文各类媒体趁虚而入,对明星和其他成功人物的大力推介和渲染,在年轻一代特别是学生中产生重大影响,“追星族”和“新新人类”群落的出现,既反映年轻一代对个性的追求和张扬,也反映出这一代在价值观念上的失落和迷茫。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可见,对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2 教育的取向:强化还是弱化自我
尽管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根本影响,但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合作意识的状况无疑能产生重大影响。问题是,学校教育的取向应该是强化还是弱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合作意识与自我意识存在密切的矛盾统一关系。
就矛盾方面看,人际的合作需要,必须以牺牲一部分自我利益为代价;不同人的个性差异,基于合作的需要而互相约束,所以,合作意识和自我意识总是矛盾的。这就是人性存在上的二律背反。
就统一方面看,人际的合作,不能背离人这一活动主体。合作行为的多样性,要求人这一活动主体必须有完善丰富的自我意识。
由此可见,教育的取向,不在于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强化或弱化,而是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从而尽可能避免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的冲突,以有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形成和发展。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