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 > 那目土个山的熊中出现的矛盾与调和_文本

那目土个山的熊中出现的矛盾与调和_文本

发布日期:2023-04-19

论文摘要:宫泽贤治的那目土个山的熊,虽然在文本构成上比较凌乱,但也可以充分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熊和猎人本是“杀”与“被杀”的矛盾关系,但小十郎和熊并不互相怨恨,甚至相互喜欢。受到母熊请求的小十郎舍不得杀熊而将其放生,两年后母熊又自杀于小十郎家门口。最后,小十郎又被熊杀死。从这些内容中可以分析出一系列的矛盾与调和,这种矛盾与调和又恰恰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所有生命的尊重。
论文关键词:文本,矛盾,调和,生命尊重

宫泽贤治1896年出生于岩手县花卷地区,1933年去世,年仅37岁。他作为童话作家、诗人,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其生前作家身份并不为文坛所知,发表的作品仅有诗集春和修罗、童话集要求繁多的料理店。在他去世后,贤治的作品才渐渐因其独特的魅力而被世人所推崇。那目土个山的熊是在他30岁左右所写的作品,在他的生前没有公开发表。以下从文本构成上的问题及出现的矛盾与调和进行对该文的探讨。

一、文本构成上的问题

那目土个山的熊的内容可以归结为由以下6个场面构成:①那目土个山的介绍;②主人公渊泽小十郎与熊的对决;③小十郎所听到的熊母子的对话;④小十郎和杂货店老板的交涉;⑤熊逃脱的故事;⑥小十郎被熊杀死的场面。

关于这篇作品的创作过程,在《新校本宫泽贤治全集》第10卷校异篇里进行了详细叙述。用铅笔写的13张原稿中的第5页和第6页被作者用剪刀分开了,文中原本在2年后遵守约定的熊的场面(上述的⑤)→杂货店的场面(上述的④)的顺序被颠倒了,并且原稿中的题目那目土个山的熊的胆中的“胆”也被删掉了。由此可以推测,这篇作品在刚写成或在写成后不久就被作者用铅笔改过了。这和经过反复推敲再定稿的贤治的其他作品相比,就显得尤为特别,很值得研究。如果按照①→②→③→⑤→④这种修改前的顺序来展开情节的话,那么该文就有可能从“生与死的宿命”这一主题偏离,变成对“杂货店老板”的批评了。因此可以说是意识到这种危险性的贤治,为了呼应自己设定的题目而特意颠倒了顺序。但是即便是这样,从作品整体来看,还是各个场面的联系有欠紧密,给人一种不太整齐的感觉。另外,在2年后实现约定的熊的场面⑤里,在文体上简体里又混入了敬体,有时作者的自称也不一样,因此目前为止普遍采用的这篇作品的文本是否就是宫泽贤治的最终稿很值得继续研究、考证。

二、熊母子间的矛盾与调和

在早春的月光中,小十郎听到了眺望山谷远处的熊母子的对话。从是雪还是霜一直讨论到花的盛开,在这个过程中小十郎“像钉住一样站在那里,一直看着它们”;“不知为何心里激动不已”。也就是说,这时候,小十郎不是把熊当做自己维持生计的猎物,而是把它们看做是和人类一样平等的个体,而为之感动了。“尽量不弄出动静地悄悄地悄悄地往回走。小十郎一边想风可别往那边吹呀一边慢慢地往后退”。从这些句子的描述中可以洞察出主人公小十郎对熊的深深的爱恋。从熊母子的对话中可以知道母熊是宠爱着小熊的,但是这种“爱”也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以下就从两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母熊对孩子的爱

在作品中,作者描绘了和人类拥有同样深爱的动物之间的爱。小熊撒娇似的来回纠缠母亲问这问那,母亲都是毫不厌烦地一一给予解答。不仅仅是这里,看一下场面⑤,同样可以看出这个问题。某年夏天遇到小十郎的熊说:“请再等我2年,我死倒无所谓,但我还有没完成的工作要做,就2年,请等着我”。为什么要等2年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资料表明,从生育小熊到它可以独立生活正好需要2年时间。因此可以推测在文中出现的熊应该是肚里怀有幼崽的雌熊。这只母熊就是想利用这2年时间来生育、养育,直到幼熊可以离开自己,再遵守自己对小十郎的承诺而走向死亡。

(二)母熊对孩子的约束

母熊对小熊不单单是爱,另一方面也约束、压制着小熊。这也可以说是母子间的一种矛盾。再联系贤治自身的成长经历,就不难看出这些矛盾与调和其实正好反映了作者的心境。

母亲再三否定认为看到的是雪的小熊,并且举出事实力图说服小熊。“妈妈昨天经过那里刚好看到大蓟的芽”。受到挫折的小熊还不甘心,又说:“不是雪那就是霜吧”。甚至还想那会不会是什么花。对想象力如此丰富的小熊,母亲更是给予坚决否定:“不是的,你还没见过呢”。小熊虽然被母亲宠着,但是另一方面在精神上的想象的自由却被权威的母亲的力量所限制、否定。本来看起来挺聪明的小熊最后没办法只好傻乎乎地回答到:“是吗”。这实际上是对母亲权威的一种妥协。

众所周知,被父亲政次郎强迫继承家业的宫泽贤治再三进行了反抗,专心致志于自己喜欢的农业。甚至为了信仰问题一度离家出走去了东京。这些经历其实在这篇作品中也反映了出来。作家虽然深爱着自己的家人,但又因被家人压制、不被他们所理解而苦恼。作者通过这篇作品对这种“爱”进行了批判。这样的批判在文中的其他地方也有表现。比如在场面④中出现的杂货店老板,有些学者认为那是贤治父亲的写照。但是这只是一种推测,目前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通过贤治的描写,他对商人所持有的强烈批判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文中出现的杂货店老板,被看作是当时商人的代表。他在和小十郎的交涉中,玩弄小花招,轻蔑并恐吓他,最后达到骗取成功的目的。对说“便宜点卖了也行”的小十郎,老板威慑到:“再怎么便宜也不要”。为了生计,小十郎又继续恳求到:“无论多少都行,请买下来吧”。最后,商人掩藏着奸笑以2日元的价格算是“给了恩典”。

  • 展开剩余30%内容 »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