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 > 浅谈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浅谈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发布日期:2023-04-19

论文摘要:浅谈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论文关键词:数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现在是竟争激烈的21世纪,良好的思维创造能力,是每一个人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必备的基本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在不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人从事多年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也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是我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教师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正确认识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创造力分为两种不同的层面: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指的是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后者指的是普通人所具有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这两个层面的不同,认为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搞小发明、小制作。其实,最后能成为科学家、发明家的必竟是少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挖掘一些学生“跳一跳”就能解决的新问题,使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得到新想法、新见解或者解决问题方法。尽管这些想法和见解早为前人所提出,但是对他本人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同样具有发现创造的意义。只要平时多进行这样的练习,学生思维活跃了,其中一部分有能力、有兴趣的同学,通过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成为科学家、发明家等。我国心理学界有人把科学家,发明家的那种“特殊才能的创造力”称为“显创造力”,而把普通人的“自我实现的创造力”称为“潜创造力”。“潜创造力”是显创造力得以发挥提高的基础,而显创造力乃是潜创造力发展的结果。潜创造力,只要开发的好,就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杰出的人才。

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我认识

教师有了正确的认识,而学生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的认识,那么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能是事倍功半。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信心,对问题的解答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和老师的答案,应加大对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的培养,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就会对小改革、、小设计、小发明之类充满热情以及爱“打破沙锅问到底”。反之,创新意识弱,会使思想僵化,思路不清,也影响独立思考,难以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因而会阻碍创新能力的发展。只有把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出来进行创造活动,才能发展创造力。

三、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注重兴趣的诱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灵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培养兴趣的做法如下:
   (1)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各种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比如:数学中的轴对称,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等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审美价值,同时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漂亮的轴对称图行。象这样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造性思维兴趣。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 ,它不仅能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从摸一摸,做一做,看一看,动一动的过程中分清思路,通过耳眼手各种感观的配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设计难度合适的练习,常使用具有鼓励性的话语,在课堂中设计适度的比赛等等。

  • 展开剩余30%内容 »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