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尤其是民办高校学生的学术品质和个性特征,提出了从优化教学内容和体系、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教材建设、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评价监督体系等方面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突出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民办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特色,从而提升民办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改革
在民办高校开展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育,培养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管理部门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但是,民办高校往往由于办学实力有限或从短期利益考虑,而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建设上投入不足,教学人力及设施相对薄弱。此外,民办高校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而这些是影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原因。本文根据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的现实情况,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策略措施,形成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特色,从而促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
一、民办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学术品质及特征
1.民办高校学生的学术品质和个性特征
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是在不能就读普通高校的前提下而选择民办高校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自律能力相对较差。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民办高校学生
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上缺乏持久的动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学习中,对学习的外在激励和约束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容易产生厌学倦学、自卑自弃心理。此外,民办高校学生对于数学专业就业前景比较悲观,因而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定位不明确。
2.民办高校数学教师的学术品质和个性特征
民办高校数学教师主要由公办学校离退休的老教授、刚毕业的年青教师组成。离退休老教授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学术水平已有一定造诣,但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陈旧。青年教师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敢于尝试新知识、新方法,其行为和思想比较容易为学生接受。但是,青年教师往往在教学科研方面表现不成熟,需要时间的锤炼。民办高校“两极分化”的师资结构,造成了教学上难以统一和规范。
二、民办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现状
1.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考入学比率逐年增加。绝大多数学生是在不能进入普通高校的情况下才选择民办高校,所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综合素质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此外,由于社会
对民办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学生对数学专业学习的前途感觉渺茫,所以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投入不足。而这些直接导致了教学上的困难,产生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厌学”的局面。
2.民办高校数学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民办高校师资的来源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办高校,专职教师主要由退休的老教授、刚毕业的年青教师及社会企业等招聘的人员组成,师资结构呈现较严重的“老少”两极分化现象。比如,笔者所在学院数学专职教师中,79.69%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9.86%是60岁以上的老教授。老中青教师梯队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专业教学教研,学术科研等的相对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3.教学内容重基础、轻应用,教材建设有待加强
民办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公办高校的相关教材,教学内容存在
重基础、轻应用问题。教学重点还是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往往脱节。同时,民办高校办学的“私利性”使得因材施教的教材建设进程缓慢,教学上还存在“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冲突的现象。所以,民办高校学生往往表现出数学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均严重不足,不能适用社会的需求。
4.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民办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或特色课程教学大都由公办高校退休或在职教授承
担,其教学方法、手段等相对陈旧。“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及灌输式教学方法等不可避免地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非常依赖,严重缺乏学习主动性。民办高校是面向市场办学的,市场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得民办高校改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三、民办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1.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体系,课程设置则要科学合理,要强化课程整合,加大应用类课程分量,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民办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与优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则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现代化为重点,注重将数学建模思想、数学实验、数学史、数学文化教育贯穿于每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课程体系的优化主要从深化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注重精品课程建设,加大实践课程几方面入手。具体操作上,主要从专业基础课和通识课,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为学生设计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计算机基础,概率论,数学建模等课程。通识课包括英语,人文科学教育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抽象代数,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数学实验等课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