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 > 数学与生活

数学与生活

发布日期:2023-04-19

论文摘要:数学与生活-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数学,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基于此认识,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各个物体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仅仅是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二、把生活中的情景带进课堂,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时间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学。比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让全班44个同学分组,自愿结合,每6人一组。结果同学们无论怎样结合,都多出2人。这是和“有余数的除法”联系起来,同学们自然就知道多出的2人是余数。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学生遍清楚的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轻松的完成了本节课的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现实生活无法在课堂上再现,而多媒体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向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学生总容易把产量问题和工效问题混淆,我就用课件出示各种果树、田地等强调他们都属于产量问题。工人织布、编篮、修路等图片让学生明白,他们都属于工效问题。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既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用于生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开展实践活动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单位:南充市嘉陵区双店乡小学邮编637947

  • 展开剩余30%内容 »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