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型范畴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该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从原型的相对性、基本范畴词汇及其构词能力的重要性、家族象似性、边界模糊性、属性的后天性等方面就该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论述,以期对促进语言理论和实践的共赢发展尽绵薄之力。
论文关键词:原型范畴,词汇教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
一.原型范畴理论概述。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撰写了关于范畴的系统理论《范畴篇》,该书对后世语言科学有重大影响。原型范畴理论是在经典范畴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经典范畴理论的精髓,排除了其不合理的成分,是在对其进行辩证的否定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根据王寅教授①的深刻论述,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属性具有互动性、综合性、多值性;范畴的边界具有不明确性;一个范畴内成员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各成员不完全相同,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一个范畴内能找到原型样本,且各范畴成员的隶属度也不相同;句法特征和语音特征并不具有普遍的特征,不同语言各有其特点。与经典范畴理论不同,原型理论认为,特征不是抽象的,与现实世界有联系;特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实体,有一定的功能,并且与认知者是互动的。人们可以通过这种互动认知属性,认识事物。总的说来,原型范畴理论更接近事情的真实的情况,是对经典理论的发展,因而该理论更科学,对实践更有指导意义。
二.关于词汇教学。汉语的词汇没有英语那样多。汉字约有一万多字,而英语的单词确有上百万②。所以有人说,“天上有多少颗星,英语中就有多少关于星星名称的单词;地上有多少种树,就有多少关于树的名称的单词”。这话不无道理。因此对于以汉语对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记忆英语单词是非常令人头痛的事。据了解,有许多英语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就连日常口头交际都存在一定的难度,甚至有些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也是这样,有的甚至还没有本科时的词汇量大。一心钻研科学语言理论,最终成了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实际能力低下的书呆子。许多大、中专,高、初中学生的词汇量和对单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存在很大的问题,不少教师在词汇教学方面也有很多缺陷。尽管我们有许多记忆单词的方法:如利用前缀、中缀、后缀,根据读音规则,根据其他构词方法,但是效果看来还是不十分理想。而作为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的原型范畴理论将给我们英语教学和学生记忆掌握英语词汇以重要的启示。
三.原型范畴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原型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原型是指一个范畴下那些典型的、最具代表性因而最突显的范畴成员。如我们一提到狗,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做出的反映是不一样的。对于著名心理学家Rosch来说,retriever(能把猎物找回来的猎狗的一种)和German shepherd(德国牧羊犬,阿尔萨斯狼犬)是他所在国家和地区狗的原型,因为它们最常见、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中国人或其他国家人来说它们不一定具有这样的代表性。中学英语论文就像terrier(一种猎狗)对于英国某些地方来说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狗,对于其他国家就不一定如此。不仅如此,不同时期,同一范畴的范畴成员中的原型也不相同,如原先在四川部分乡村,一提到鸟,普通人就首先想到麻雀,但是大约一、二十年前,由于大量使用农药,麻雀在这些地方销声匿迹,若再次提到鸟,恐怕在人们的心目当中,鸟的原型不会再是麻雀了。既然原型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积极主动改变语境,使不属原型范畴的词汇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成为原型,从而加强记忆。例如,提到牲畜,如果中国东部地区、西南地区的人可能首先想到buffalo(水牛), scalper(黄牛)这样的原型范畴。这些牲畜最为普遍,最具有代表性。如果是在内蒙古,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成群结队的horse(马)和sheep(绵羊)。教师和教材编撰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转换语境设置,使不是经常使用、不典型、不太突显的词汇在一定情况下变成为常用的、典型的、突显的词汇,如使内蒙古学习者不断了接触buffalo和scalper,多讲南方农业生产方面的事情,那么这些单词很快就会被记住。这样,不容易学习和掌握的词汇就被学习和掌握了。
下面是蒋红剑③的硕士论文所采用的关于英语情景教学的实证资料:
由于我校④多媒体实验室不够,对历年来入学新生采取就读多媒体班的收取较高的捐款,自愿就读普通班和多媒体班的学生人数相当,各班入学成绩大体平衡,基本同质。
本实验以2003年入学新生中的多媒体班之一作为实验班(人数52人),另一个普通班为对照班(人数60人);实验班的入学平均分为63.5,而对照班的入学平均分为64.8。采用教育实验法,二班都不增加课时,遵循教学大纲。
(一)、实验班在听力方面进步明显大于对照班。笔者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对这些数字进行了比较(详见表1)。
表1:实验班和对照班听力整卷平均得分比较
班 级
前测
中测
后测
实验班
10.77
14.37
16.37
对照班
11.45
14.49
14.51
注:听力成绩总分为20分
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3次听力整卷平均得分进行横向的班内比较,发现实验班的同学在中测(14.37分)和后测(16.37分)中进步很大且成绩稳定。而对照班同学的成绩在中测(14. 49分)中较前测(11.45分)进步较大,但后测(14.51分)时他们的成绩则处于停滞状态。然后进行纵向的班间比较。从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班的起点相同,但到了后测时,两个班的成绩明显拉开。实验班的后测成绩明显高于中测(提高2分),而对照班的后测成绩和中测成绩基本持平,长进不多。
(二)、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强。
表2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学习兴趣比较
时 间
很感兴趣
感兴趣
兴趣不大
不感兴趣
实验前
12
13
17
10
实验后
22
20
9
3
由表2可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实施选题后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实验前,对学习英语“很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学生不到一半(48%),而实验之后这一比例上升到81%。
(三)、实验班在综合学习方面进步明显快于对照班,实施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效果明显(详见表3)。
表3实验班和对照班综合考试的平均得分比较
班 级
前测
中测
后测
实验班
63.5
73.7
85
对照班
64.8
70.1
74.4
实验班的综合考试平均得分从前测的63.5分上升到85分,这一上升幅度是对照班的2倍多。这证实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很大,开发学生的自学潜能大有可为。实验结果中,实验班除了听力理解能力占很大优胜以外,英语的口语等综合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种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于本实验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表明了在此实验中大量的语言输入,已慢慢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的语言能力。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