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 > 英语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得体性分析

英语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得体性分析

发布日期:2023-04-18

论文摘要:首先概述了得体语言的定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从得体语言能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活动这两个积极方面介绍了其作用;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不规范,教学语言与表达形式的单一化等不得体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帮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更有效的进行英语学习。
论文关键词:语言,得体,英语教学

一、概述

目前学术界研究“英语语言的得体性”问题主要是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讨论如何帮助学生习得得体的语言,或是以所有英语学习者为目标人群探讨如何使用得体语言,如对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的得体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进一步阐述,阐明言语交际的得体性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密切关系,以及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林大津,谢朝群,2005);以及研究中国英语如何适应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标准(韩跃勤,2006)。而忽视了教授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师这一群体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在研究教师群体语言得体性的有限文章中,谈到引发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文章比较少。在本篇论文中,笔者试着从引发问题的原因入手,探讨如何帮助教师意识到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

对于什么是语言,目前语言学家各持己见,不过大家都认可这样一个定义——语言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任意的、带口语性质的系统(林立,董启明,2004)。语言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它可以创造经验,加深印象,也可以建立或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学语言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来教学,那么就要以语言的形式来体现教与学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师要注意言语过程的控制,注意语言的得体。

语用学、言语交际学和社会语言学都对言语行为交际的得体性问题有所研究,但具体所论述的观点并不是完全一致。得体就是在真实的、实事求是的前提之下,根据具体的场合、具体的对象,采取恰当的说法,表现出自己一种应有的修养,一种比较高尚的思想精神面貌(张志公,1985)。得体可以从语境,交际对象和交际效果等涉及到表达者和受众等方面的因素来分析其具体含义。即,所谓得体主要是指表达者对受众尊重,并能为受众所理解和尊重,两者之间能产生一种较为友好的关系。

二、得体语言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语言,也是教师用来传播文化的媒介。得体的语言,除了能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还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活动。

1.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语言是一种神奇的东西,运用得当,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在英语教学中,得体的教师语言更能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正如Nunan(1991)指出:“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语言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因为它本身还起目的语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讲授课堂知识时运用得体的语言,在评价学生时,也需要使用得体的语言。好的评价能让学生积极靠近老师,积极思考,勤奋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相反,不恰当的语言则会让学生心生厌感,打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多予以鼓励,如使用‘Good’,‘Welldone’,‘Nicegoing’,‘Excellent’,这些语言会让学生热情高涨,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并不都是完全正确或完美的。如果学生的回答有一些出入或是完全不搭题,教师的语言在这时就要起到得体的评价学生的作用了。‘Youarestupid’,‘Stop,youransweriswrong’等这些评价是不恰当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最好的评价是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出亮点,加以肯定之后,再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思路上思考。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活动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是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它更是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交际活动,为学习者创造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通过交际和意义协商促进语言习得(Anton,1999)。社会互动理论认为: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所以交际成为了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意义协商,思想表达的平台。

在交流中,由于思维模式、语言习惯,词汇量和语法结构掌握的不同等因素,学生对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理解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再加上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二者在文化背景,语音,词义,句法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得体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交际和意义协商促进语言习得是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要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交际活动,为学习者创造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

三、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语言不规范

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Gass&Selinker,2001),即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正迁移是指在外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刚好这种借用符合外语的习惯,结果是正确的。而负迁移刚好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

  • 展开剩余30%内容 »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